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具有代表性的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患,发病广泛,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属于祖国医学“阴阳毒”、“毒发斑”、“水肿”、“虚劳”、“痹证”等范畴。
一、SLE患者的体质目前,对归属于中医“伏气温病”范畴的SLE疾病的病性描述已达成了“正虚邪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共识,并普遍认为肾阴不足、邪伏阴分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临床大量研究发现,在狼疮病的稳定期和缓解期,患者的阴虚证候比较显著,而在狼疮病的急性期、发作期,甚至在一些狼疮内脏、关节损害型的患者中表现的毒热炽盛、夹湿夹瘀等大多是有早期的肝肾阴虚、气阴两伤转化而来,在《金匮要略》中有对阴阳毒的描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也强调了治疗狼疮病时药物深入阴分的重要性。SLE患者的体质除了以上描述的阴虚质以外,有关实验室指标与SLE中医证候的相关研究发现,SLE患者还存在阳虚质和瘀血质。
二、如何改变体质体质特征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是决定性因素,使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但体质还可以通过其它因素发生改变,从而具有可变性和转化性。促使体质发生改变的因素一是人体的自发性内因,如年龄的增加等;二是外界环境因素,如饮食、起居、疾病等;三是情志因素,使病理性体质转变为正常体质,有效地预防疾病地发生,保持平和舒畅的心情和一个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应根据体质的不同,选择合理的饮食,规律的起居。
中医理论中历来就有“药食同源”之说,食物同样具有寒、热、温、凉、平五气,甘、辛、苦、咸、酸、淡五性,对五脏六腑各有所好,各有所归。每种食物作用于人体都能产生一定的反应和功能,《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药著作中都包括食物在内。对于阴虚质占多数的SLE患者饮食在加强营养的同时还应以平补为主,饮食尽量保证低盐低脂饮食,而且要少吃一些增加光敏感度的食物同时在生活起居方面阳虚质的人要注意保暖,瘀血质的人更要注意保持血液通道的畅通。
另外还要重视情志对体质的影响。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素问·举痛论篇》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变化无论强弱久暂,从其开始出现,就包含有影响脏腑气机协调运行的致偏作用,程度不同地影响体质。如果这种作用超出人体能够耐受和调节的限度,就会导致气机升降失调,体内环境的变化引起体质的变化。反过来说,情志活动贵于调和,情志调和不宜太过是保证良好体质的重要因素。《灵枢·本藏》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多数SLE患者伴随有程度不一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因此,保持一个平稳的心境对于SLE疾病的防治是有必要的。
编辑:侯鸿宇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