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科技——改变着生活
时代——改变着科技
生活——改变着时代
改革开放之初,中关村曾经是科技人员投身创业大潮的第一站,新生的民办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同发力,将积蓄已久的科技力量迅速转化成了科技产品。
伴随着上世纪末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激光照排、五笔字型、长城微机、四通打字机、联想式汉卡、CCDos、WPS、KV、用友财务软件、超导体、等离子体镀膜技术……这些在中关村诞生的科技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追上世界的脚步,更让科技成果成为了全社会的财富。
科技产品走出中关村,或走进行业,引技术革新一日千里;或走向世界,引强国为之错愕;或走进寻常人家,将生活引向未来。宛如行走于时空的邮戳,在几代人的回忆中留下了中关村的印迹。
在《中关村印迹》栏目中,我们将回顾一系列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科技产品,以及创造者们为之奋斗的时代身影。他们曾在非议中执着前行,曾在病痛中拼尽全力,曾在两难中痛苦抉择。然而,理想不灭,创造不息,勠力同心,众志成城——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成功都是对未来的启迪。
从昔日喧哗热闹的“电子一条街”到涌动澎湃活力的“中关村科学城”,中关村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虽然,很多过往的科技产品,早已湮没在新世纪飞速向前的科技洪流之中,但它们所承载的梦想与创造力,是中关村永恒不变的主题;它们曾经照亮的时代,永远值得铭记。
早在几百年前的宋代,我国毕昇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成为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之一。然而,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并未得到广泛地推广运用。15世纪中叶,来自德国的古腾堡把中国的造纸术、油墨制作和活字概念结合在一起,在西方第一次实现了活字印刷,大大推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从此,中国在印刷方面一直处于落后地位。20世纪初,国外出现了一种利用照相原理来代替活字的排版技术。到了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国外的印刷技术突飞猛进,照像排版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而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仍然是“以火熔铅,以铅铸字,以铅字排版,以版印刷”,印刷和出版效率非常低。这是因为,与拉丁字母相比,汉字不仅字数繁多,而且变化万千,汉字输入和输出计算机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如果不能实现汉字信息化处理,中国将被排除在世界信息化潮流之外。有人甚至提出,要想跟上信息化步伐,就要废除汉字,走汉语拼音化的道路。汉字几乎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铅字印刷使用的字模
年8月,为了解决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当时的四机部、一机部等五家单位联合向国务院和国家计委提出报告,要求将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很快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定名为“工程”,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汉字精密照排是“工程”的三个子项目之一。
七四八工程全电子式汉字精密招牌系统方案说明
在当时,共有五家单位在研制精密汉字照排系统,他们实力雄厚,还有众多合作伙伴。但最终完成这一使命的却是一个势单力薄的“局外”人。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人:王选
他叫王选,是一位在家养病的北大教师。
王选年2月5日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年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考进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他毅然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尽管这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他认为越是新的领域,留给人们的创造空间就越大,而且计算机在今后社会发展中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50年代的北京大学
年,王选毕业留校,当时我国正掀起研制计算机热潮。由于计算机人才奇缺,才未受“右派”父亲株连而被留校当助教,参加到我国第一台红旗计算机的研制。长年累月的忘我工作,使他重病缠身,年,他患上了红斑狼疮,不得已返回上海养病。但他仍以强烈的事业心自学电脑软件理论,成长为当时国内研究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专家之一。年,王选身体好转,回到北大,和同事们一起开展ALGOL60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并于年宣告成功,这也是国内最早得到真正推广的计算机高级语言。同年,他与大学时代的辅导员,被他称为“小先生”的北大教授陈堃銶举行了婚礼。
年,陈堃銶参与学校对校印刷厂的调查工作,并因此听说了“工程”,并告诉了王选,王选很感兴趣,立刻自发着手开始了对汉字精密照排技术的研究。
因为是完全自发进行研究,并没有经费来源,而北大图书馆的资料又不够全,王选就每天从北大坐车去和平街的中国科技情报所查外文资料。北大到情报所车费是二角五分,但少坐一站就可以省五分钱,他就提前一站下车,步行走到情报所。
王选在这样的环境下了解了当时国际上的照排技术的发展情况。世界上第一台手动式照排机是年在美国问世的,第二代是光机式照排机,第三代是阴极射线管照排机,如今已发展到第四代激光照排机:字模以数字化点阵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输出时,用受控制的激光束在底片上直接扫描打点。西方从第一代机发展到第四代机,经过了漫长的30年。第三代西文照排机已在西方大量推广,第四代机也正在一些技术先进的国家加紧研制。
第二代光机式照排机
由于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蒙纳公司在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机,还没有最终研制成功,王选能查到的资料非常少,不过他仍认为当时国际上较为成熟的二、三代机技术,因为国内的工艺问题很难做到;同时模拟存贮的方式也不可能解决汉字字形信息量庞大的技术难关,而只有采取数字存贮方式,才是真正的突破。因此,王选决定跳过前三代照排机,直接瞄准了国外正在研制的第四代机—激光照排机。这个决定和当时同在研究照排系统的国内其它机构不同,后者都是基于二、三代技术的研发。甚至一份北京市出版办公室下发的盖着三个大红印章的文件明确写道:“工程”采用二代机方案,由北京大学承担研制任务。尽管有红头文件,王选仍坚持自己的四代机方案。因为他已经心知肚明,二代机早就没有前途了。
人们嘲笑他的异想天开。“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还有人怀疑,他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
他找到赏识他的“工程”办公室主任、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局长郭平欣,据理力争:“搞应用研究必须要有高起点,着眼未来的国际技术发展,否则,研发出来的成果已是落后的。我们不能跟在国外先进技术后面东施效颦,费力不讨好!”郭平欣说:“你的想法我非常赞同。我没有看错人,可以搞!”
四代机方案最终获得立项,北京大学成立了“工程”会战组(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的前身),由王选负责整个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
汉字的数字存贮第一项挑战是存储量,汉字印刷用的字体、字号特别多,每种字体起码也需要多字,每个汉字从特大号到七号,共有16种字号。如果考虑到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在内,印刷用的汉字字头数高达万字以上。因此,汉字点阵对应的总存储量将达亿位,相当于2.32G,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吓人的天文数字,而当时王选有条件使用的只有一个最大64KB的磁芯存贮器和一个KB的磁鼓。
王选发现,汉字虽然繁多,但有规律可循,每个汉字都可以细分为规则笔划和不规则笔划,而规则笔划则可以用参数精确表示,不规则的可以用轮廓表示。这样把汉字中占近一半的规则笔划列出来,压缩空间就很大。轮廓加参数的方法,使汉字字形信息以1:的比率高倍压缩。在输出端,以当时的输出分辨率,输出汉字时会因为字号的不同造成粗细不均、文字失真,而王选则提出用参数附加信息来描述笔划特性,保持输出时的字大小完全不失真。
王选分析和修改“匍”字压缩信息的手迹
类似用“提示信息”描述字形的技术大约在王选发明了10年后西方才开始流行,而这些创新的想法很多都是和王选的数学背景息息相关。年,这项激光照排的核心理论已经完成。
另一个技术难题是激光照排机的输出速度,因为最初用激光照排机输出的速度并不比二代机——光机式照排机快多少,王选提出了将原有的一路光变为四路光在滚筒上平行扫描的想法,这样就大大加快了输出的速度。王选根据上述构思设计的激光照排控制器后来被称为栅格图像处理器,英文简称为RIP(RasterImageProcessor),它后来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核心。
技术上的难题和当时工艺水平的问题被王选和他的团队所克服,同时也得到了北大和四机部等单位和协作厂家的支持。终于,在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并输出了第一张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年,支持这套系统的电脑软件,包括具有编辑、校对功能的软件也先后研制成功,并排印出第一本样书——《伍豪之剑》。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与其输出的第一张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全书只有26页,字形优美清晰,封面古朴典雅。从封面到正文,都是由点阵组成。这本书从文稿输入、编辑排版、校对修改、加添页码等一系列工序都是在计算机控制下自动运行的。它没有动用一个铅字,也没有经历铅排所必不可少的捡字、拼版、打纸型、浇铅版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更没有熔铅、铸铅这类有毒作业。它是中国印刷史上完全甩开铅作业,用激光照排系统印成的第一本汉字图书。
当这本书送到分管科技工作的方毅副总理手中时,他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挥笔批示:“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了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他爱不释手地翻看了样书之后,又把《伍豪之剑》带到中央政治局,分赠给每位政治局委员。
用激光照排系统印成的第一本汉字图书《伍豪之剑》这些貌似平凡的绿色小册子,向中国最高领导层传递了一则重要的信息:北京大学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专家,已经在首都引发了一场划时代的汉字印刷术革命!
日理万机的邓小平也没有忽略这一信息。他当即写下了“应加支持”的批示。
鉴定验收后,王选和他的同事马不停蹄地向实用性的激光照排机发起冲锋。在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支持下,一个响亮的名称——华光电子排版系统,象征着中华之光,照亮了神州大地。年,新华社第一次采用华光机排出了新闻日刊;年,《经济日报》在华光机支持下,成为全世界第一家采用屏幕组版、激光照排的中文日报社,并于第二年出版了国内第一张激光照排的报纸。
激光照排系统进入生产应用
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王选并没有满足,他加盟了北京大学成立的北大方正公司,将不断发展的更先进技术成果推向市场,年底,北大对原有激光照排系统进行了重大改进之后,推出了新Ⅳ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并正式命名为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
全国出版界已有80%使用了国产激光照排机;在港、澳、台地区,已有家华人报刊和出版社采用“方正”;在全世界凡是有中文出版物的地方,方正产品都占有绝对优势。当国外电脑企业纷纷大举进军我国市场的时候,惟独在出版领域,那些外国公司则悄悄地撤出了中国。
而在销量最好的时候,王选选择了继续研发更新的技术,带领中国印刷和新闻出版业不断告别铅与火,告别电子分色机,告别传真机,告别纸与笔……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占领了99%的国内报业市场、90%的书刊(黑白)市场以及9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取代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技术革命,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年1月5日,北大方正集团研制成功了高档彩色出版系统。这一系统标志一场彩色印刷革命的开始,同时外国公司独霸中国彩色印刷市场的历史已告结束。
年1月21日,北大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在《澳门日报》投入生产使用,开启了彩色印刷革命
7年,方正集团发布了数字出版战略,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向全媒体的数字复合出版技术发展,积极研发包括数字印刷、手持阅读、互联网出版等在内的数字复合出版技术,这也被称为方正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规划将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列为了重点工程,并由方正集团牵头承担工程的实施。
1年,中国工程院评选“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王选挂帅的“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以一票之差位居“两弹一星”之后,排名第二。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因为有了王选的发明,古老的汉字重新焕发出年轻的神采,他因此而被誉为“当代毕昇”。
来源:乐活中关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