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很多上市公司,你很难说到底是真正的科技公司,还是打着“科技”的幌子割韭菜。
比如说智翔金泰(.SH)。
年底,智翔金泰顺利过会;年4月18日,证监会同意智翔金泰IPO的注册申请。根据招股说明书的披露,公司拟发行股份万股,募资约39.8亿元。
有人说,智翔金泰是一家高科技公司。
智翔金泰的主营业务为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治疗领域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一句话,智翔金泰是一家创新驱动的生物医药企业。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免疫性疾病,即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机体攻击自身组织的疾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许多种皮肤病。
重点来了。在全球范围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仅次于肿瘤的全球第二大用药市场,与肿瘤相比,自免疾病患者的生存期更长,一旦确诊需要终身服药。再加上病患确诊率低、可供应的药物仍相对少,所以这块领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格外亲睐。
当然,研究医药公司的价值,关键看其研发管线。
截至目前,智翔金泰的在研产品共有12个。其中,针对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的新药已经提交了上市申请,针对放射学阳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适应症的新药已完成III期临床实验入组,其余10个处于II期临床甚至临床前阶段。
也就是说,在研的12个产品中,智翔金泰有且仅有1个新药具备上市资格!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人一定会觉得,这款新药肯定很厉害,且市场前景广阔。关于这点,官方自己也给出了解释:
“这款备受期待、即将上市的新药,面临18个已上市药品的直接竞争和14个在研药品的潜在竞争。”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如此多的竞争对手面前,智翔金泰的赢面有多大?假设智翔金泰获得了不错的销量,但能不能撑得起资本市场给出的亿元估值?如果面临集采压力的话,商业化前景又会变得如何?
于是乎,在另一群人看来,智翔金泰其实就是为了“割韭菜”,把“股民的智商当成一坨翔”使劲摩擦。关于这点,公司的财务情况最具有说服力。
年-年,智翔金泰营业收入分别为.77万元、.02万元和47.52万元,几乎没有销售收入;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7亿元、-3.2亿元和-5.76亿元。今年一季度,智翔金泰营业收入为10万元,净利润为-2亿元。
当然,由于新药处于研发状态还没有上市,营业收入的参考意义并不大,亏损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这里有两个疑问:
第一,既然公司还没有营业收入,还没有实现商业化,完全可以走一级市场融资为何这么着急上市?第二,对于一家只有一款产品上市医药公司,营业收入仅10万元,却一口气融资近40亿元,难道不是把股民当“提款机”吗?
至少,就财报来说,这种担心不是空穴来风。
截至年底,智翔金泰的资产负债率为95.1%,到年3月底,公司净资产已经为负;另外,截至年底,公司的货币资金仅0.49亿元,但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为1.26亿元,此外还有7.38亿元的长期负债。
也就是说,公司非常缺钱。但是,一级市场似乎不愿意出这笔钱。
看到这里,大家可以看出智翔金泰这家公司的“特殊之处”:
第一,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第二,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期末净资产为负数。
目前来看,上交所制定的两条退市标准,智翔金泰这家公司都占了!
这种风险,真的适合散户去承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