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医院治好了她的狼疮,她反哺成为医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辛宣记者何丽娜

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无助感被扩散、脆弱点被放大,医院。从绝望的患者到渡人的志愿者,70岁的孟培玲治病用了10年,助人已近12年。对于很多孤身前来的老病号来说,清早7点,只要孟培玲在,去浙江中医院(医院)看门诊时总会踏踏实实。

临近退休确诊红斑狼疮,体重狂掉30斤

就诊期间,她是病人也是医生的“助手”

孟培玲原本是建筑工程承包公司的负责人,事业干得风生水起且一直在业内小有名气。临近退休时,她被查出红斑狼疮,整个生活彻底失控。20年前,这个病在普通人眼中几乎等同于癌症。

孟阿姨摸了摸自己的背,“里面骨头当时都断了,我可以说是个没脊柱的人。所以更要挺直,不要让背驼起来。”

“刚确诊的时候,我把自己关在家里一个月,谁都不见,手机关机,体重从斤掉到了70斤。那时候全身包括脸都开始溃烂,我很爱美,这对我打击实在太大了。”孟培玲称,医院,后来找到了医院风湿免疫科范永升教授。在范教授团队的精心治疗下,病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治病期间,乐于助人的她也成了医生的“助手”。

“反哺”医院志愿者,用温暖回馈温暖

垫付费用、化解矛盾,她是患者的“临时家人”

就诊期间,她接触到了不少病友,而这些人因患病心理状态大多很差。“当时给我看病的专家说我心态不错,可以试试开导开导其他患者,结果这一干就是三四年,自己就是病人,对其他病友的不知所措和绝望能感同身受。另外因为工作原因,我常年在外面跑,本身也擅长交际。”一边看病,一边当了几年“知心大姐”,在孟培玲的积极推动下,医院第一支志愿服务队于年成立。而为了更好服务聋哑人群,年,孟培玲还考取了手语初级证书。8年多来,最高峰时,她一天服务的患者就有0多人。

周一、周四、医院,周二、医院。按照安排,志愿者一般8点或8点半到位即可,但因为放心不下早早前来等候的老年患者,孟培玲每次几乎7点左右医院。挂号、配药、取报告,不少老病号独自看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自助机。当怕自己成为“拖累”的他们找不到诊室、看不懂单据、有话不敢多问时,孟培玲总会成为他们求助的第一选择。

“前几天,有医院看病,不知道挂什么科、找什么专家,我就根据他的各种症状给他推荐了一位医生。因为他来回不方便,我就跟他说,我帮你拿检验报告好了,到时看专家建议再来复诊,省得来回跑。”8年来,遇见医保账户余额不够需自付又没带钱的老人,孟培玲会帮,如果老人忘记还钱,她也不催促;遇见医患起争执,她会及时调解,尽量把矛盾化解到最小;患者走出诊室,她会以“过来人”的身份从“依从性”、“好心态”、“勤运动”、“不吃保健品”等四个方面跟对方一边走一边聊天。

她是一位志愿者,更是所有老病号的“临时家人”。疾病面前,没有人可以替他们遮风挡雨,但孟培玲总试图给他们一把伞。

从早上到下午,持续8个小时,医院门诊大厅来来往往,孟培玲能坐下好好休息的时间并不多。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位看起来始终笑脸盈盈的老人不仅有类风湿关节炎,腰椎也有问题,四肢痛、腿麻影响行走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但这些疾病都没耽误她的志愿服务。

“毕竟我年纪也大了,家中还有老妈需要照顾,天天做志愿者,同样会觉得累,可这种一直‘被需要’和‘被尊重’的感觉让人很满足,一直支撑着我前进,这种心理感受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像我孙女、外孙女就特别喜欢跟我出门,每次外出,一路上总有人不断地向我喊‘孟老师好’。”孟培玲介绍,虽然自己获得了不少省、市级嘉奖和荣誉,但这些都不重要,乐于助人是骨子里的“基因”——家中老母亲虽然已经93岁高龄,遇见紧急求助的邻居,母亲还是会楼上楼下来回跑,喊人来帮忙。

对于自己十数年如一日当志愿者,母亲以及丈夫都十分支持,“能帮就帮”的家风总是润物细无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uvwmh.com/jtbx/1532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