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acne)相当于中医上的肺风粉刺。
肺风粉刺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面部,及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
一、诊断
临床症状及分类
寻常性痤疮
寻常性痤疮多见于青少年,皮损好发面部,其次是胸部及上背部。常见皮损为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和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为非炎性皮损,进一步发展为炎性丘疹。部分顶端出现脓疱,愈合局部留有色素沉着或小凹陷性瘢痕。严重时,炎症继续扩大及深入至皮下,出现花生到蚕豆大小的炎性结节或囊肿。
聚合性痤疮
聚合性痤疮是痤疮中较重的类型,临床表现为面、颈、背部、腰臀等部位出现多数的大粉刺、丘疹、脓疱、囊肿、有窦道的溃疡等,流出恶臭的脓性分泌物。肠疡破溃后可以形成深的凹陷性瘢痕或瘢痕疙瘩样肿块,本病好发青年男性,病程长。如果伴发头部脓肿性穿凿性毛囊周围炎和化脓性汗腺炎,通常被称为毛囊闭锁三联症。本病患者常伴有高球蛋白血症,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等。
迟发性痤疮(成人痤疮或青春期后痤疮)
女性多见脉,为25岁后发生的痤疮或持久性痤疮,主要表现在颌骨和下颌部群集的炎症性皮损,易累及颈部。患者往往伴有面部皮脂过多,皮肤粗糙,毛孔粗大,部分患者伴多毛,雄激素源性脱发及多囊卵巢综合症,女性月经前皮疹常明显加重。
其他类型痤疮
包括新生儿痤疮、外源性痤疮、剥蚀性痤疮、夏季痤疮、月经前痤疮、药物诱发痤疮(皮质类固醇痤疮)、化妆品痤疮、职业性痤疮、爆发性痤疮等。
鉴别诊断
酒渣鼻
酒渣鼻为非毛囊性的皮损,一般仅累及面部的中央三角区,鼻及颊部潮红、充血、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和鼻赘,多见于中年男性。
颜面散播性粟粒性狼疮
本病对称分布面部,特别是上下眼睑、眉间、鼻唇构、上下唇及颊部,呈现粟粒到绿豆大小圆形或半球形丘疹或小结节,玻片压之有苹果酱色颜色,愈后有轻度萎缩性疤痕,组织学为结核样结构。
二、辩证
肺经风热症
黑头或白头讽刺居多,伴红色丘疹。颜面潮红,鼻吸气热,可伴痒痛,口微渴,大便干。多见于疾病的初期阶段。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略浮或弦。
胃肠湿热症
皮肤油腻,毛孔粗大,以疼痛性丘疹、和脓疱为主,间有结节、囊肿。或伴口臭,口干不欲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肝经瘀热证
皮疹多发于面颊两侧,甚至延及颈项,以炎症性丘疹、脓疱为主,伴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女性乳胀不适,月经不调,或月经过多过少,或经色暗淡,月经期间病情加重。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数。
热毒夹淤证
颜面及胸背部皮损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根底红肿,自觉局部灼热疼痛,脓疱破溃或吸收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小瘢痕,多见于青少年。伴口干喜饮,烦热口臭,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红或弦数。
痰淤聚结证
皮疹暗红或色紫,以炎性结节和囊肿为主,经久不愈,有瘢痕和色素沉着,或见窦道,无明显疼痛。常伴有胸闷腹胀、身困口粘,女性伴有月经不调,夹有黑紫血块,痛经。舌质暗红,舍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苔黄腻,脉弦滑。
三、治疗
治疗原则
肺风粉刺的治疗原则是:以去邪为主,内外合治,标本兼顾。可从病因,三焦、脏腑等辨治。
(1)病因和症状辩治
风热性多见粉刺和丘疹,治宜疏风清热;湿热型多见炎症性、丘疹性痤疮,面部油腻,可有结节、囊肿,治宜化热湿清热;血热型好发于青春期,多见黑头粉刺、红色丘疹或结节,治宜凉血清热;毒热型多见于脓疱,治宜清热解毒,淤血阻滞型多见于结节,瘢痕,月经前或月经期加重,治宜活血化瘀,痰湿型多见于结节或囊肿,治宜化痰祛湿软坚,肝郁型月经前加重,伴有乳胀不适,月经不调,心烦易怒,宜疏肝理气泻火。
(2)从三焦论治
清上焦,重在治肺,泄其郁热,方选批把清肺饮加减;理中焦,健脾和胃,祛其湿邪,治宜调理中焦,除湿健脾,方选除湿胃苓汤、萆薢渗湿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治下焦,调肝肾,抑其相火,采用清下焦相火,滋肝肾之阴,兼清湿热,方选知柏黄汤加减。
(3)从脏腑论治
从肾论治,强调滋补肾阴在治疗肺风粉刺中的重要性,采用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二至丸以补肾阴、清相火;从肺胃论治,包括宣肺清肺、通腑泻胃、健脾化湿等法,方选批把清热饮、清胃散;从肝论治,包括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等法,方选加味逍遥散、龙胆泻肝汤、柴胡疏肝散等。
分证论治
肺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肺,清热解毒。
主方:批把清肺饮(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批把叶、桑白皮、黄芩、黄柏、连翘、栀子、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槐花、丹参、牡丹皮、甘草等。
加减:便秘严重者,酌加大黄(后下);小便黄赤者,酌加六一散:口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着,为肺胃蕰热者,酌加石膏、天花粉。大黄;面红,口干,多饮等肺热之象重者,酌加石膏、知母、黄连。
胃肠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解毒。
主方: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减。
常用药:茵陈、黄芩、黄连、栀子、苍术、牡丹皮、赤芍、茯苓、白芷、泽泻、薏苡仁、连翘、紫花地丁、生山楂等。
加减:皮肤过于油腻者,酌加苦参、冬瓜皮;半腹胀,舌苔厚腻者,酌加鸡内金、枳实;脓疱较多者,酌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金银花。
肝经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健脾。
主方: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
常用药:牡丹皮、栀子、柴胡、当归、茯苓、白术、黄芩、山楂、地黄、白花蛇舌草、郁金、香附等。
加减:月经不调,酌加川芎。泽兰、益母草;面红,酌加金银花、凌霄花;有脓疱,酌加蒲公英、连翘;囊肿结节较多者,酌加浙贝母、夏枯草、生牡蛎、莪术、丹参或海藻、昆布;皮疹坚硬者,酌加皂角刺、川芎,或桃仁、红花;面部油腻者,酌加茵陈、山楂、薏苡仁。侧柏叶;腰酸痛者,酌加杜仲。
热毒夹淤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桃花四物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栀子、玄参、黄芩、黄连、生石膏、牡丹皮、桃仁。红花、生甘草等。
加减:舌红、苔薄黄或少苔,脉数或细数,大便干结者,酌加火麻仁、郁李仁、枳实、大黄;皮疹作痒者,酌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皮脂溢出多者,酌加侧柏叶、薏苡仁;口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酸乏力,属阴虚火旺者,多选用知柏地黄丸、二至丸加减。
痰瘀聚结证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散结。
主方: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合桃花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或仙方活命饮(《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海藻、昆布、陈皮、法半夏、桃仁、红花、当归、丹参、赤芍、白芷、浙贝母、夏枯草、蒲公英、皂角刺等。
加减:化脓感染重者,重用蒲公英,酌加败酱草;疹色黄白,有痒感者,酌加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大便秘结者,酌加酒大黄、瓜蒌;溲赤着,酌加车前子;心烦者,酌加生栀子;月经不调者,酌加益母草、白芍。
中成药
大黄蛰虫丸:适用于痰瘀聚结证。
药物外治
中药外敷
胃肠湿热证患者,可选用颠倒散茶调涂患处,或三黄洗剂外搽皮损,每日2次,或每晚1次,次晨洗去。
有脓疱、结节、囊肿者,可外敷金黄膏或四黄膏,每日2次,或每晚1次,次晨洗去。
中药面膜
选取大黄、黄芩、黄柏、白芷、天花粉、丹参、姜黄、白芨等中药,研成细末,加蜂蜜或医用淀粉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均匀覆盖于面部皮损处,保留30分钟后去除,清水洗净。或用石膏倒模治疗。
内容摘自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北京治白癜风专业的医院北京白癜风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