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的病虫害图谱集合来啦,想了解的朋友们
专为种植基地、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观光园种植、农资经销商等打造的社交与服务平台

一、桃树炭疽病

1、病原及症状

病原: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的盘长孢刺盘孢菌。

危害部位: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也能侵害叶片和新梢。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果实,也能侵害叶片和新梢。幼果受害,初为淡褐色水渍状斑,后随果实膨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红褐色,中心凹陷;气候潮湿时,在病部长出橘红色小粒点,幼果染病后即停止生长,形成早期落果;气候干燥时,形成僵果。成熟果的病斑上呈明显的同心环状皱缩。叶片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病、健部界限明显,后期病斑为灰褐色,干枯脱落,造成穿孔。新梢上的病斑呈长椭圆形,暗褐色,稍凹陷。病梢上叶片呈上卷状,严重时枝梢常枯死。

2、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枝、病果中越冬,翌年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当平均气温达10-12℃、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开始形成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形成第1次浸染。该病为害时间长,在桃整个生育期都可浸染。高湿是本病发生与流行的主导诱因。开花及幼果期低温多雨,果实成熟期温暖,多云多雾、高湿有利于发病。管理粗放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施氮过多,树冠郁闭的桃园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

(1)果园策划:切忌在低洼、排水不良的粘质土壤地段建园,要起垄移植,并注意品种的选择。

(2)加强栽培管理: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时夏剪,改善树体结构,通风透光。结合冬季修剪,清除树上的枯枝、僵果和地面落果,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传染源。

(3)药剂防治。落花后、套袋前施药预防。主要办法有,花前和花后分别用80%乙生(以铝?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和10%世高(苯醚甲环唑)-倍液交替喷施2次。在初果期和果实膨大期的45天内,用10%世高倍液和80%乙生倍液、或80%代森锰锌-倍液(70%甲基托布津倍液)与嘉美红利的混合液交替喷雾。在桃树的生长季节,应尽量少用福美砷、退菌特(福美双)类药物,以免发生药害。

二、桃树缩叶病

1、病原及症状

病原:由真菌中的外子囊纲病菌引起。

危害部位:桃缩叶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严重时也可以危害花、幼果和嫩梢。

症状:春季幼叶刚抽出就表现卷曲状,颜色发红;展叶后皱缩程度加剧,叶面凹凸不平,受侵染部位的叶肉增厚变脆,呈红褐色。春末夏初在病部表面长出一层银灰色粉末状物,这是病原菌的子囊层。最后病叶变褐,枯焦脱落。病叶脱落后,腋芽再抽出的新叶不再受害。新梢受害呈灰绿色,节间缩短,略肿,叶片丛生,严重的会使新梢枯死。花瓣受害肥大变长。果实受害变畸形,果面龟裂,易早落。

2、发生规律

病菌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芽鳞缝内或树皮上越冬,翌春桃芽萌发时,芽孢子生芽管,直穿透表皮或自气孔侵入嫩叶。当年病叶产生的子囊孢子及芽生孢子于春末夏初成熟,4至5月时发生严重,借风力传播,但由于时值高温,一般不再侵染,一年只侵染一次,随着气温升高,停止发展,气温超过30℃即不发病。春季低温多雨时利于该病发生,江河沿岸、湖畔、低洼地亦多发此病。

3、防治方法

(1)秋末或早春及时剪除带病枝叶、清除病残体,或在病叶表面还未形成白色粉末状之前及早将其摘除,减少病源。

(2)早春桃芽膨大而未展叶时,喷波美4至5度石硫合剂。展叶前喷0.1%硫酸铜溶液也可有效进行防治。药剂也可选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或再与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井冈霉素水剂倍液交替使用,特别在雨后最好喷药防治。

(3)在桃芽萌动至花苞露红期,使用世高(苯醚甲环唑)倍或退菌特(福美双、福美锌、福美甲胂混剂)倍液。

(4)少数枝叶发病集中时,可用手摘除后烧毁,然后再喷药防治;用夏季修剪下来的枝叶浸水,取出汁液喷洒,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三、桃褐腐病

1、病原及症状

病原:①子囊菌亚门盘囊菌纲柔膜菌目Monilinialaxa(Aderh.etRuhl.)Honey,其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灰丛梗孢菌Moniliafructicolla(Wint.)RRehm.,主要为害花器。②子囊菌亚门的链核盘菌Moniliniafructcola(Wint.)Rehm.,其无性世代为丛梗孢菌moniliasp.。

危害部位:该病危害桃树的花、叶、枝梢及果实,以果实受害最重。

症状:花受害,常自雄蕊及花瓣尖端开始,先发生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渐延至全花,以至变褐萎蔫,多雨潮湿时呈软腐状,表面丛生灰霉,枯死后常残留于枝上,经久不落。嫩叶受害自叶缘开始变褐,很快扩至全叶,致使叶片枯萎,残留于枝上。嫩枝受害形成长圆形溃疡斑,边缘紫褐色,中央稍凹陷、灰褐色,常流胶。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色霉层。当病斑绕校一周时,引起上部枝梢枯死。果实自幼果至成熟期都可受害,以近成熟期受害最重。最初在果面产生褐色圆形病斑,如环境适宜,数日内病班扩至全果,果肉变褐软腐,继而病斑表面产生灰褐色绒状霉丛,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孢子丛常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果腐烂后易脱落,但不少失水后形成僵果而挂于树上,经久不落。僵果是一个假菌核,是病菌越冬的重要场所。该病还危害杏、李、樱桃等核果类果树。

2、发生规律

(1)桃树开花期及幼果期如遇低温多雨,果实成熟期又逢温暖、多云多雾、高湿度的环境条件,发病严重。前期低温潮湿容易引起花腐,后期温暖多雨、多雾则易引起果腐。

(2)虫伤常给病菌造成侵入的机会。

(3)树势衰弱,管理不善和地势低洼或枝叶过于茂密,通风透光较差的果园,发病都较重。

(4)果实贮运中如遇高温高湿,则有利病害发展。

(5)品种间抗病性,一般凡成熟后质地柔嫩,汁多,味甜,皮薄的品种比较感病。

3、防治方法

(1)消灭越冬菌源:结合修剪做好清园工作,彻底清除僵果、病枝,集中烧毁,同时进行深翻,将地面病残体深埋地下。

(2)及时防治害虫:如桃象虫、桃食心虫、桃蛀螟、桃蝽象等,应及时喷药防治。有条件套袋的果园,可在5月上中旬进行套袋。

(3)喷药保护:桃树发芽前喷施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可抑制病组织内菌丝生长。落花后10天左右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倍液,50%多菌灵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倍液。花褐腐病发生多的地区,在初花期(花开约20%时)需要加喷一次,这次喷用药剂以代森锌或托布津为宜。也可在花前、花后各喷1次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倍液。不套袋的果实,在第二次喷药后,间隔10-15天再喷l2次,直至果实成熟前一个月左右再喷一次药,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倍液。也可使用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腈苯唑等对防治褐腐病具有良好的作用。

四、桃褐锈病

1、病原与症状

病原:由刺李疣双孢锈菌和异色疣双孢锈菌引起,均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

危害部位:桃褐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尤其是老叶及成长叶。

症状:叶正反两面均可受侵染,先侵染叶背,后侵染叶面。叶面染病产生红黄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不清晰;背面染病产生稍隆起的褐色圆形小疱疹状斑,即病菌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突出于叶表,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后期,在夏孢子堆的中间形成黑褐色冬孢子堆。严重时,叶片常枯黄脱落。该病菌具转主寄生特性,其转主寄主为毛茛科的白头翁和唐松草,二者也可受侵染,叶正反面均产生病斑,正面着生性子器,背面产生锈孢子器,成熟后开裂为四瓣。

2、发生规律

病原主要以冬孢子在落叶上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白头翁和唐松草的宿根或天葵的病叶上越冬,南方温暖地区则以夏孢子越冬。6-7月份开始侵染,8-9月份进入发病盛期。

3、防治方法

(1)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清园,认真清除落叶,铲除转主寄主,集中烧毁或深埋。

(2)桃树发芽前喷施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落花后10天左右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倍液,50%多菌灵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倍液。发病初期可以使用先正达敌力脱(25%丙环唑)0倍液或三唑酮倍液。

五、桃细菌性穿孔病

1、病原与症状

病原:甘蓝黒腐黄单胞菌桃穿孔致病型Xanthomonascampestrispv.pruni(Smith)Dye,属黄单胞杆菌属。

危害部位:危害桃以及李、杏、樱桃、梅等多种核果类果树的叶,也危害果实和枝。

症状:

(1)枝干:枝梢上逐渐出现以皮孔为中心的褐色至紫褐色圆形稍凹隐陷病斑。感病严重植株的12年生枝梢在冬季至萌芽前枯死。

(2)叶片:在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成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周围呈水渍状黄绿晕环,随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

(3)果实:果面出现暗紫色圆形中央微凹陷病斑,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有黄白色粘质,干燥时病斑发生裂纹。

2、发生规律

病菌在被害枝条组织中越冬,翌春病组织内细菌开始活动,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的芽痕和果实的皮孔侵入,潜育期7-14天。春季溃疡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夏季气温高,湿度小,溃疡斑易干燥,外围的健全组织很容易愈合,所以,溃疡斑中的病菌在干燥条件下经10-13天即死亡。气温19-28℃,相对湿度70-90%利于发病。该病一般于5月间出现,7-8月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

(1)加强桃园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修剪,使桃园通风透光。

(2)桃树应单独建园,不与核果类果树混栽。桃园应建在距离核果类果园较远的地方。

(3)结合冬剪,剪除病枝,清除落叶,集中烧毁。

(4)发病早期及时施药防治,可以用下列药剂: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倍液;33.5%喹啉铜悬浮剂-1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倍液;86.2%氧化亚铜悬浮剂1-倍液等。

六、桃流胶病(树脂病)

1、发病条件及症状

条件:

(1)非侵染性流胶:虫害、冻害、损伤、霜害、管理不当等引起的。

(2)侵染性流胶:真菌、细菌引起的流胶。

症状:由侵染性病原导致的流胶病发生在根颈、主干、枝杈等部位。开始发病时,枝干部位出现肿胀,然后流出淡黄色透明树脂,尤其雨后流胶现象更为严重。随着时间推移,冻状胶体颜色逐渐变成淡红褐色、棕褐色。如果天气干燥,胶状物转变成茶褐色坚硬胶块呈结晶状,粘附于枝干表皮。非侵染性引起的流胶,系由机械、虫伤、日灼等引起的伤口流胶,开始为白色透明胶状,然后胶状颜色逐渐变成褐红色,遇适温高湿时胶状呈喷发状堆积在伤口表面,主要发生部位为机械伤和虫伤和人为损伤处等。被害桃树树势衰弱,叶片变小变黄,病部容易被腐生菌感染,使木质腐烂。果实流胶,影响发育,失去食用价值。

2、防治方法

(1)加强土、肥、水管理,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树体抵抗能力。

(2)及时防治桃园各种病虫害。

(3)3月下旬至4月中旬是侵染性流胶病弹出分生孢子的时期,可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1倍甲基托布津或倍多效灵、果病灵等进行预防。5月上旬至6月上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侵染性流胶病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在每次高峰期前夕,每隔7-10天喷1次倍液菌毒杀或菌毒清、菌立灭等,交替连喷2-3次,把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根据病情尽量减少喷药次数。芽膨大期前喷一次波美45度石硫合剂,生长期从4月份展叶开始喷50%多菌灵倍液,半个月一次,喷4次。

本文章由国泰嘉美技术团队原创,有转载者请注明!

猛戳“阅读原文”,更多惊喜等着你哦!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白癜风初期的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uvwmh.com/yfzl/26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