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症状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大量不同的自身抗体,病程以病情缓解和急性发作交替为特点。
红斑狼疮从发现至今的进展
1年,法国皮肤科医生Biett曾描述过这样一位患者:面部出现像被狼咬过后的不规则红斑,并将这种皮肤表现称为“红斑狼疮”。狼疮一词在拉丁语的含义是狼咬的溃疡,亦有顽固难治的意思,可见红斑狼疮的治疗具有相当的难度。
2直至20世纪初,美国医生Osier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一词,见之于皮肤病学文献中。他第一次阐明和强调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个全身性疾病。这样描述:借助于渗出性红斑去熟悉了解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它具有多形性皮肤病损,充血,水肿,偶见出血性关节炎。并有各种内脏损害表现,其中最重要的是胃肠道危象、心内膜炎、心包炎、急性肾炎、黏膜出血。复发是这一疾病的特殊现象,可每月发作或经过几年较长时间再发作。发作时可以没有特征性皮肤表现,并可出现内脏症状,但病人的体表并无任何渗出性红斑。
3年美国病理学家克来姆普尔(Klemperer)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做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胶原血管病”的概念。
4年Hargrave在研究此病时发现了狼疮细胞(LECell),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后来由于免疫学和免疫病理学的发展,证实了本病免疫学上一系列变化或畸变。虽然迄今仍未能完全阐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但本病有异常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是确切的,将它作为结缔组织病,并确定是“免疫复合物病”的原型,已得到公认。
5年Cazanave首次引用红斑狼疮(LE)这个名词来描述该病的皮肤表现,特别指出这种表现类似一种叫做寻常性狼疮的皮肤结核。据统计:红斑狼疮年发病率在2-4/10万;患病率在40/10万。
大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查的变化和临床症状变化是同步的,因而,结合实验室检查能够更明确的判断疾病活动性,决定治疗方案。目前已经有多种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判定系统,其中的实验室检查部分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免疫学常规(补体和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抗ds-DNA抗)、生化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诊断SLE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修订的SLE分类标准中,明确将血液学异常、免疫学异常和自身抗体阳性等实验室检查列入了诊断标准。SLE的实验室检查,对于SLE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判断活动性与复发都有重要的意义。
常规检查——
1.一般检查由于SLE患者常可存在多系统受累,如血液系统异常和肾脏损伤等,血常规检查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降低;肾脏受累时,尿液分析可显示蛋白尿、血尿、细胞和颗粒管型;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在SLE活动期增快,而缓解期可降至正常。
2.免疫学检查50%的患者伴有低蛋白血症,30%的SLE患者伴有高蛋白血症,尤其是γ球蛋白升高,血清IgG水平在疾病活动时升高。疾病处于活动期时,补体水平常减低,原因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消耗补体和肝脏合成补体能力的下降,单个补体成分C3、C4和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在疾病活动期均可降低。
3.生物化学检查SLE患者肝功能检查多为轻中度异常,较多是在病程活动时出现,伴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等升高。血清白蛋白异常多提示肾脏功能失代偿。在肾脏功能检查中尿液微量白蛋白定量检测,有助于判断和监测肾脏损害程度及预后。发生狼疮性肾炎时,血清尿素氮(Bun)及血清肌酐(cr)有助于判断临床分期和观察治疗效果。
SLE患者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性,近年来逐渐引起高度重视。部分SLE患者存在严重血脂代谢紊乱,炎性指标升高,同时具有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血清脂质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被认为是CTD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有效的预测指标,定期检测,可降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4.自身抗体检测目前临床开展的SLE相关自身抗体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有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包括抗Sm、抗U1RNP、抗SSA/Ro、抗SSB/La、抗rRNP、抗Scl-70和抗Jo-1等)、抗核小体抗体和抗磷脂抗体等。对于临床疑诊SLE的患者应行免疫学自身抗体检测。ACR修订的SLE分类标准中,免疫学异常和自身抗体阳性包括: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磷脂抗体和ANA阳性。
5.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活检和肾活检对于诊断SLE也有很大的帮助,皮肤狼疮带试验阳性和“满堂亮”的肾小球表现均有较高的特异性。
more
狼疮患者——如何孕育健康宝宝?
红斑狼疮患者能否晒太阳?
狼疮患者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