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天灸
三伏贴-----天灸三伏贴在我们中医里还有另外一个更为贴切合理的名字,叫天灸疗法。天灸疗法又称发泡灸、药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皮肤充血、潮红或发泡,甚至化脓,有如灸疮的治疗方法。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腧穴中,所以又称“自然灸”或“自灸”。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冷灸”。顾名思义,三伏贴原本是要发泡效果会更好,但由于现在的医疗环境,人们害怕发泡,造成感染等顾虑,所以现在我们所贴的伏贴药物减少了发泡药物的份量,但所起的预防疾病的作用还是能够达到的,这点请大家放心。即算减少了发泡药物的份量,如果有些患者的皮肤娇嫩,也会发泡,懂得了三伏贴的原理,就不会恐慌了。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蚖……以蓟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蚖蛇咬伤的方法。天灸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劳瘰,谓之天灸。”清代外治名医吴师机《理论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最早记录了天灸治疗哮喘:“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可防止哮喘病复发。”天灸的疗法有很多: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三伏天灸、还有其他等等。目前临床广泛推广的是三伏天灸。三伏天灸的原理是根据“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穴理论及中医时间治疗学为基础,选用芳香、辛温之品研末调制,在“三伏天”敷贴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顽固性疾病。天灸疗法使用的药物大多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对局部产生强烈刺激,使血流加快,发挥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的作用;同时药物贴敷于体表产生的热效应可起到温经通络、祛寒除湿、通痹止痛的作用,并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天灸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属金,与肺相配,此时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人体皮肤腠理完全开泄,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所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对相应的脏腑起到扶正去邪的效果,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和预防疾病在冬天发作次数,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天灸疗法主要适用于:1过敏性、顽固性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常年性感冒等宿疾。2脏腑功能不足所致虚寒性病症:虚寒性胃痛、慢性结肠炎。3、治疗关节疼痛,骨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4、痛经及月经不调者。5、小儿遗尿、厌食等。6、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7、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寻常疣等。天灸法的特点高效、安全、经济、副作用小。天灸法的常见反应:发红、灼热、瘙痒、疼痛、起泡、色素沉着等。哪些人不适合用:过敏体质者、孕妇、严重心脏病、严重精神病、皮肤溃烂者。年“冬病夏治”三伏贴时间:头伏:7月17日中伏:7月27日加强伏:8月6日末伏:8月16日三伏贴地点:湖南省医院门诊二楼心血管科李志主任:三伏贴是根据患者的体质,结合既往病史等,选择不同穴位进行治疗,所以非常个性化!不同穴位的组合,治疗预防疾病的作用不同,所以建议在我们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此外,我们临床观察发现,三伏贴既然是通过药物刺激穴位、经络产生预防治疗效果的原理,那么我们心内科早已在全科一年四季推广使用,许多内科疾病我们都会选择相应经络的穴位进行穴位贴敷,比如说,高血压病,冠心病,失眠,糖尿病,肠胃道疾病等等。临床观察,绝大多数患者反应都非常好,所以在我们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心血管内科,穴位贴敷治疗是我科每天都在进行的,并且深受患者好评的一种外治疗法!对住院患者的病情恢复起到了如虎添翼的效果。下图是我在临床中为患者进行穴位贴敷治疗。
敬请北京中科医院忽悠云南治疗儿童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