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
《华尔街2》拍摄于年美国金融危机后,这是斯通重拾华尔街题材最好的时机。华尔街这个曾经世界经济的风向标、美国精英文化的象征,这个号称可以“杠杆撬地球”的庞然大物,伴随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倒闭,已丧失信义和权威。至今次贷危机的噩梦依然挥之不去,学者们开始反思,危机源于体制还是源于人的贪婪。
电影受篇幅限制,部分金融现象无法深入讲解,在此为大家深入解读一下。
KellerZable’s的倒掉
影片开始不久,KZI的创始人Lou就满脸愁容地抱怨如今“他只能靠机器来告诉他怎么做生意”。这位老人在片中代表老一代以实业起家且秉持以创造财富为目标的企业家。但是注意,当他面对自己公司的股价在一夜间折损大半的事实时,只是表示无奈、力不从心甚至不理解。他抱怨这个世界病了,怨恨那些在媒体上散布流言蜚语影响市场的人,但他不敢说这一切都是错的,因为他自己的公司正是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的(上市,发行股票)。
现代“公司财务学”认为,一个公司在某一时点的总价值等于它的净资产(equity)和债务(debt)的总和。这里不妨近似将equity理解为股票市值。一家上市公司在享受便捷融资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潜在的风险:一旦你的公司出了问题,即使问题并不大,竞争对手将你盯住不放,或者出于别的原因市场上开始传播关于你的不利消息,庄家开始打压你的股票,股价就会大跌。如果股值跌到不足以偿还债务的地步(或者不足以偿还债务利息的地步),你就要面对破产的结局。
形势万分危及之刻,Lou与业界同行在纽约联邦储蓄银行会晤,恳请他们施出援手,说白了就是要求他们借钱帮他还债(或债息),平息谣言,稳定股价,理由是有“四分之三”的银行和他一样深陷次贷的泥潭,如果KZI倒了其他银行也会受到波及。这是一个非常strong的理由,但是Bretton(老无所依里那位喋血街头的枪手)却不这么认为,他抛出了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这次救了你,能保证没有下次吗?不得不说,怀着廉价收购KZI的鬼胎,他这个的借口确实戳到了对方的痛处。这里面还隐含了另一层意思:他与另外几位合伙人是有能力拯救KZI的,否则买它过来做什么呢?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Lou在暴跳如雷地声称宁可启动破产程序也绝不贱卖公司后又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开出了每股6元的报价,他为何如此前倨后恭呢?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现代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者只对自己的投资负责,不对公司的其他债务负责。一旦公司宣布破产,债权人将接管公司,这种情况下,Lou手中的股票估计要用美分来标价了。Bretton正是认准了这一点,任凭Lou可怜巴巴地要求再加一块钱也坚决不同意。在商言商,一块钱看起来不多,不过,如果KZI影射的是现实社会中的雷曼兄弟公司(也可能是指贝尔斯登),Lou作为公司的拥有者名下估计至少有几百万股,对应的就是几百万美元,没有任何一个商人会出于同情拱手相送这么多钱。
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长期资本公司”以倍杠杆做多损失惨重,美联储要求几大投行出手相救,高盛,摩根,美林,雷曼都同意了,只有贝尔斯登说不。后来贝尔斯登自己身处困境时,也就没有人愿意救它。这与影片中KZI的情况何其相似,所以这家银行很可能就指代原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stearns)。
救市
西方国家一向是宣扬市场经济的,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无论出了什么问题都由市场自行调节、消化,(正斧)不应出手干预。但是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完全交给市场,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恢复的过程也是极其漫长的。
(典型的业界高层共商大计的场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银行业面临危机时,储户们会一窝蜂地去提款以避免个人损失,如果一家银行因为拿不出足够的现金而破产,人们就会更加相信银行业正处在危机之中,更多的人就会去提款,更多的银行就会倒掉。这时候,中央银行面对两种选择,一种是任由越来越多的银行倒闭,人民失业,市场崩溃,然后经由漫长的自我调节后再复苏;另一种是拿出自己的钱紧急支援其他银行,平息挤兑狂潮。如果人们发现银行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情况没有想象中恶劣,负面影响就会逐渐淡化,社会就会趋于稳定。
那么究竟选择哪一种呢?从实际情况来看,一向对市场经济颇为自傲的西方国家选择了救市,这样一来,他们也算不上纯粹的市场经济了。救与不救还牵扯到国家(体质)的问题,如果国家银行出手购买私人公司,结果就是将私人财产变为国有,换言之就是国有化,这几乎是一个原则的问题了。在如此严峻的选择面前,代表(正斧)的银行家Bill在听完众人的建议后说了这样一番话:知道你们在做什么吗?你们在要求国有化,(射汇煮亦),这是我毕生与之对抗的。
(代表正斧的银行家bill,演员选得很好,很有范儿)
回过头来说Lou要求同行援助,当时他不相信美联储会任由KZI倒掉,因为恐慌的连锁效应是每一个金融人士都懂的道理。我倒了,大家都蜂拥到你那里取款,你就能独善其身吗?更何况你和我还面临同样的债务问题。但是很不幸,一来出于剧情需要他不得不倒;二来,次贷危机在当时尚未全面爆发,整个金融界对其的危害性估计不足。这个老人和他的银行如果能再坚持几个月,到第二次开圆桌会议召开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杠杆效应
片中出现了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金融术语“leverage”。如果你查阅编纂年代较为久远的字典,恐怕一句“杠杆效应”就把你打发了。金融市场中的杠杆效应指的是什么呢?通俗地说就是让你用很少的钱买本来买不到的很多东西。比如期货市场允许5%的保证金完成%的交易,就是说,你用5块钱可以成交块钱的合约,这是20倍的杠杆效应。在股票和现货市场,你用5块钱只能成交5块钱的合约,这是1倍杠杆效应,等同于没有放大。随着语言的发展,leverage在经济界现在常常用作动词,表示“充分地、最大可能地利用某事物”之意,比如leverageyourassets,充分利用你的资产,leverageyouradvantage,充分利用你的优势等等。